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在2018年9月美股第一个交易日(9月4日)成功跨越市值1万亿美元的门槛,成为继8月2日苹果公司率先“登顶”成功之后,美国第二家市值破万亿的上市公司,也是现阶段全球第二家。

美东周二中午23:40分左右,亚马逊股价涨幅约2%,涨破2050美元,触及2050.50美元的盘中历史新高。同时,苹果涨约0.5%,交投不足229美元,市值超过1.1万亿美元。

周二亚马逊收涨1.3%,报收2039.51美元,仍创历史收盘新高,市值9947.5059亿美元。苹果收涨0.32%,同样刷新收盘历史最高至228.36美元,市值1.10296286万亿美元。华尔街对亚马逊的12个月平均目标价为2142.64美元,代表还有5%的上行空间。

上周四(8月30日),亚马逊历史上首次收高于2000美元整数位心理关口上方,市值接近9800亿美元。此前测算得知,只要股价触及2050.27美元,就能达到万亿美元市值。

从2014年底至周二收盘,亚马逊股价累涨550%,即翻了5.5倍,期间市值增加逾8000亿美元。今年以来股价累涨75%,同期的标普大盘只有个位数涨幅,过去12个月亚马逊股价翻倍。

财经媒体CNBC称,苹果在万亿美元“市值争霸赛”中一直遥遥领先,比亚马逊早了8个月超越9000亿美元整数关口。亚马逊在今年7月才突破9000亿美元门槛,得益于史上最大的Prime Day电商购物节。

文章称,如果说苹果是“步行到”万亿美元市值,亚马逊就是“踩弹簧跳过去”的。苹果用了15个月才增长了最后2000亿美元市值,亚马逊只用了3个月就实现了。亚马逊今年以来增加了4400亿美元市值,已经超过了标普500成分股中495家企业的市值本身。

另据实时更新的彭博亿万富翁排行榜,亚马逊创始人兼CEO贝索斯是全球首富,净身家为1656亿美元,今年以来净财富增加了665亿美元,约占全球前20位富豪总净身家增加值(748亿美元)的89%。随着亚马逊市值短线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贝索斯今日净资产增长约8.15亿美元。相比之下,排在第二位的比尔盖茨资产达981亿美元,今年迄今增长63亿美元。

据FactSet统计,47个为亚马逊评级的分析师中,有45人(占比96%)建议“买入”,为美国十大市值最高的科技股中看涨比例最高,苹果的买入评级占比为62%。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今年二季度营业利润率高达24%,亚马逊只有5.6%,代表华尔街依旧更看重“增长前景”而不是“盈利能力”。

华尔街见闻旗下的全天候科技曾提到,上周在亚马逊股价突破2000美元之后,Baron Capital分析师Ashim Mehra预言,在广告收入和云计算等高利润业务增长的推动下,亚马逊未来三到五年市值可能翻番,至约2万亿美元。

更早之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Brian Nowak上周三的看涨研报,直接开启了亚马逊市值冲顶万亿美元的征程。他重申对亚马逊的“增持”评级,并将目标股价从1850美元上调至2500美元,较周二收盘价(1932.82美元)高出29%:

这一预期认为亚马逊市值接近1.2万亿美元,是华尔街给出的最高目标价。有趣的是,摩根士丹利曾在7月8日研报中称称“现在是时候防御了”,并将科技类股整体评级下调至“卖出”。

Nowak看涨的理由是:“亚马逊的增长速度、持续扩大的规模、越来越高的利润率(来自广告、AWS和订阅服务)将推高其盈利能力,我们对此越来越有信心,将继续抬高公司估值”。他还解释称,调高目标股价旨在体现亚马逊日益完善的业务组合,以及潜在的长期盈利能力。

华尔街见闻旗下的WEEX外汇交易撰文称,美股著名研投网站Seeking Alpha专栏作家Michael Henage认为,除了在线商店,亚马逊未来将打乱三个行业目前的平衡。其中,家庭安保行业的智能门铃代表5亿美元的机会;智能汽车语音系统代表100亿美元的机会;广告直接抗击谷歌和Facebook,代表280亿美元的机会:

亚马逊的成长足迹应该使所有的公司感到害怕,不论是什么行业。因为亚马逊一季度就能获得500亿美元的收入,而它又在不断地进入新行业,来维持投资者们所期待的高营业收入成长率。

亚马逊近期活跃的三个行业有望成为未来新的成长引擎:

今年初,亚马逊收购了智能门铃公司Ring,成为亚马逊在踏足人们营造新时代智能之家的又一块拼图。

同时,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计划踏入智能汽车播放领域,和苹果的Apple CarPlay以及安卓的Android Auto一较高下。

另外,亚马逊的广告业务高速成长,成长速度要比网络服务速度快两倍还多。在过去几个季度,广告业务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注意。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私享会金卡会员,即刻获取金融市场体系化服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