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

记者|杨凡 编辑|安心

经历一段曲折后,车和家重新上路。

10月18日,车和家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一款“没有里程焦虑智能电动车”——“理想制造ONE”。这是一款豪华中大型SUV,聚焦家庭用户。这款车补贴前售价将在40万元以内,只提供一个版本,并且只有一个价格。

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的电动车,最大的痛点就是电池续航能力。消费者的焦虑既在于电池能够满足车辆行驶多久,又在于没电了要怎么充电。车和家的“理想智造ONE”,主打标签是“没有里程焦虑”,其解决方案是采用了通过快充、慢充、加油发电三种能源补给形式的增程电动技术。这也是车和家赋予这款车的最大卖点。

车和家在发布会上宣布,通过大容量电池组和高功率增程式发电系统的高效配合,理想智造ONE可实现超过700km的NEDC综合续航里程,市区工况续航里程超过1000km。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大致包括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中,增程式电动汽车最为少见。相比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威马、拜腾、小鹏,发布的第一款车都是纯电动车,车和家第一款车理想制造ONE,却走了增程式这个“非主流”的路子。即便在国内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式推出增程式电动汽车的车企也屈指可数。

简单地说,车和家的增程式电动车是这样的工作原理:当电池有足够的电量时,车载电池可以达到其所有的动力性能;而当车载可充电电池无法满足续航里程要求时,可以打开车载辅助发电装置提供电能,驱动电机,以延长续航里程,而辅助的发电装置,需要加汽油来供能;增程器不是用来给电池充电的,增程器发出来的电首先是驱动电机的,多余的情况下才会进入到电池的蓄水池里。而他们的电池也不会让用户100%用完后再启动增程器,而是会让增程器早点介入,保证动力流畅。实质上,这是一种串联式混合动力。 

增程式电动车中低速行驶时,会比普通燃油车更加省油,节油率最高可达50%以上,续航能力也更久,劣势则在于高速行驶过程中油耗偏高。车和家发布会上,宝马X5和特斯拉MODEL X被拿来与理想智造ONE的进行比较。理想智造ONE在市区油耗和综合工况上都有很大优势,但在高速油耗方面,宝马X5胜出。

图片来源:理想智造 ONE 发布会

车和家成立于2015年7月,创业至今披露的融资达57.55亿元。车和家创始人、CEO李想是80后创业者的领军人物。车和家是李想的第三次创业,此前,他创办了泡泡网和汽车之家,后者于2013年在美IPO,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金。不过,在资本裹挟下,李想及汽车之家其他核心高管先后离开。

车和家原计划的首款产品是一款解决短途出行需求SEV,定位低速电动车,计划打入共享汽车市场。车和家的首期生产基地也以生产SEV而建设;第二基地计划投资30亿元,规划产能10万辆,用于生产满足中长途出行需求的大中型SUV 。

但今年3月份,车和家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后,李想即宣布,定位于低速电动车的首款车型SEV项目,因政策原因暂时被搁置。车和家此后将主要精力放在SUV项目上。

而原本为SUV规划的第二基地也暂行搁置,车和家选择将SEV产线进行改造以供SUV车型的生产。这堪称是车和家造车路上的一大挫折。当时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SEV项目的失利或将直接导致车和家错失行业“风口期”。

“理想制造ONE”是车和家的首款量产车型,将于2019年4月上海车展开始接受预订,并计划于明年第四季度批量交付。相比于已经美国IPO的蔚来和今年面临交付大关的威马、小鹏、奇点,李想执掌下的车和似乎有点“迟到”。

“新造车真正交答卷是在2020年,这个世界上能做出一辆车的人多了,做出后能卖出去才是关键”,李想认为,新造车品牌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自量产之后的2年内只有销量达到5万才可能赢牌。

那么,已经开始出牌的车和家将如何赢得市场,如何产能如何满足量产需求,如何继续获得资本支持?李想接受了全天候科技在内多家媒体的访谈,以下是主要内容(经全天候科技删减、编辑):

媒体:现阶段传统车企还只是尝试一下增程式电动车,车和家为什么赌这个?

李想:我们相信用户的需求决定一切,传统车厂为什么不去做?其实挺简单,哪怕今天,他们做电动车也没有认真做。

媒体:对于车和家来说,增程式的形式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路线,还是一个过渡路线?

李想:从长远来看,到2030年,在新能源车这一块,我认为其实串联式的电动和纯电动车会各占50%的市场。我们接触的非常多的厂商都会陆陆续续地转到串联式为主的方式。日本的车企以串联式为主,他们是从日本市场的小车市场开始的。还有更极端的,马自达前两天公布,认为未来只有5%是纯电动,剩下95%他们希望是串联式的动力形式。这是长远的一个市场判断。

电池产能和供给也是其中一个媒体题。大家算一算锂电池,以及现在已知的矿的整个存量,你就基本上能算出来整个电池到底能产出来多少。它是稀有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全球的储备量很清楚,一些原材料的价格没有下降,反而在飞速地上涨,因为需求比较大。

所以,这是长远的方向判断。

媒体:车和家自建工厂和生产资质进展如何?

李想:在工厂和生产资质方面,里边有太多的细节问题,我们现在还不方便详细解答。但是我们的工厂针对SUV的四大工艺已经完全准备就绪了,明年年初就开厂投产。由于是新工厂、新工人、新的车型和新的供应链,爬坡周期留了三个季度,时间比较富余,可以避免出现特斯拉早期交付的问题。我们实验周期也留了超过18个月,时间比较充裕,留那么长时间就是典型的我说过的:我们看到别人趟过的坑,我们不能再趟了。生产方面,我们肯定不会用代工,百分之百是我们自己生产。

媒体:你曾说,对于新造车品牌来说,只有一次出牌的机会。现在大多数新车品牌都到了量产、交付阶段。销量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赢牌?

李想:2年之内销量至少做到5万辆,就是从第一次量产往后推24个月,最后的12个月要能做到5万辆。

媒体:就车和家来说,卖出去多少辆车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这需要多久能实现? 

李想:一年5万辆可达盈利平衡,后年(2020年)实现。

媒体:这次新车发布会上,车和家强调了“理想智造ONE”这款车的产品优势及对应的价格竞争力。可以说高性价是它的一项策略吗? 

李想:我们从来没讲过性价比,我们认为(配置高、售价低)是应该的。今天你买一辆豪华中大型SUV,算上购置税,总价差不多100万,但其实这100万中有大约30万是税,30万是利润,只有40万是车价。所以贵是价格畸形造成的,不是因为实际就该这么贵。

我们车的成本跟他们没有区别,但我们认为没必要卖那么贵。现在的商业效率太低了。豪华品牌只是4S店和整个销售的消耗就在其售价中占比2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媒体:盈利模式方面,你说车和家主要靠卖车获利,不靠售后及软件等服务赚钱,这看起来是不是很没有想象力?

李想:作为消费者来说,买完车以后你还愿意继续付钱吗?苹果目前还有80%的利润来自硬件。在销量没起来的时候,我们讲生态也没用。又有多些软件公司愿意进入这个市场?我们车卖的再多,就算是一年10万量(好了),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也是个很小的量。

我不相信靠软件能赚到钱这个事。很简单,一个软件要想赚钱,最主要的是跟用户接触的时间。用户在车上的时间再长,一天内也不会超过他花在手机上的1/5的时间。在车上靠软件赚的钱,肯定不如手机多。举个例子,卖一台我们的车,相当于卖大约400台小米手机(按照小米平均单个手机的价钱),我们最后可能只赚了一台手机卖软件的钱,我们不是有毛病吗?

媒体:如果拿智能手机行业类比的话,车和家更像小米还是更像苹果? 

李想:苹果。我们希望能够变成汽车领域的苹果。

媒体:车和家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如果定位互联网公司,似乎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

李想: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家科技企业,我们本身也是以科技企业的方式来管理的。

媒体:造车是一个很花钱的事,未来没有新一轮的融资计划?会IPO吗?

李想:我们是一个用钱效率很高的企业。因为汽车之家第一次融资就是IPO,之后再也没有融过资,上市的时候已经有10几个亿利润。车和家也会继续延续这个优势,做汽车确实会花很多钱,但是我们现金匹配很好,这个大家不必担心。

我们短期没有IPO计划。比如,我创办的另一个公司——汽车之家,它不是业内最早做汽车网站的,也不是最早IPO的,但最终它做到了更好的成绩,所以IPO车和家不着急。

媒体:巨头BAT非常喜欢在造车项目上做一些投入,一些新造车势力也已经引入BAT的投资。车和家怎么看站队这个事?

李想:我觉得站不站队都是一种选择,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从智能手机来看,成功者都没站队,但手机里面有很多站队的都死了,或者活得生不如死。硬件是自己能够独立存在的,这个跟以往不同,我认识几个站队做手机的项目全完了。我想我们至少不会那么早去站队。

媒体:当下是资本寒冬,造车又是一件很花钱的事。那么在融资时,你怎么权衡创始人对企业控制权的掌控,以及与外部投资人的关系?

李想:我会控制董事会,这是不能谈的条件,董事会必须是我来控制。所有的投资人都明白,在这么复杂的一个创新型行业中,如果这个公司没有创始人,只靠一帮职业经理人,历史上从来没有成功过一家企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包括手机。并不是说拿了一堆钱交给职业经理人,这个企业就能成功了。历史上,中国、美国、欧洲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媒体: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虽然李想不是车和家的最大的股东,但一直在掌控这个企业?

李想:我一直是车和家最大的股东,以后也是最大的股东。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