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科创见闻(微信ID:kcjianwen),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

作者| 姚心璐 编辑| 安心

科创板诞生在即,生物科技公司作为科创板关注的核心行业,首批上市公司名单被频繁猜测。在这些名单中,联影医疗被反复提及。

这家成立于2011年3月的医疗设备企业,由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投资组建,注册资本6.9亿元。

过去8年中,联影医疗陆续推出50多款医疗器械产品,入驻近3000家医院,被视为挑战通用电气等国外行业巨头的主干力量。2018年10月,联影医疗推出经药监局批准的一体化PET/MR设备,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三家具备研发和生产该设备的公司。

根据官网介绍,联影医疗产品主要涉及三大模块: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精准放疗产品和互联网医疗。在影响诊断方面,目前其已自主研发并生产分子影像、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仪、X射线等产品。

2017年9月,联影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33.33亿元,由中国人寿大健康基金和国投创新共同领投。此次融资,是迄今为止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联影医疗的投后估值达到333亿元。

在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一直以来,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组成的“GPS”三巨头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统计,截至2013年,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超过7成份额属于“GPS”,而一百多家中国品牌,只拿下20%的市场份额。

“中国当时的医疗器械行业比较落后,处于小、乱、散状态,”联影医疗联席总裁张强表示,“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当年西门子的年产值已达到1200亿元,也就是说,一家外国大企业的某个板块业务比中国的整个产业还要大。”

国外品牌几近垄断,直接导致国内高端医疗设备价格高企,例如,一台1.5T核磁共振,在美国售价为75万美元,在中国市场则超过500万美元,产业链层层叠加,最终,国内一次PET-CT扫描收费最高可达1.2万元。

近年来,中国一直计划改善这一现象。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此后四年,陆续有206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被纳入特别审批,其中52款获批,归属于上海联影、春立医疗、微创医疗、厦门艾德生物等多家公司。截至去年7月 ,联影医疗共有3款产品纳入审批。

自2011年成立后,经过3年左右的研发,2014年,联影医疗开始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年9月,张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已经有了6亿多元的订单,有信心完成今年10亿元的销售额目标。”安信证券报告推测,这意味着在过去几年中,联影医疗的年营收或均已达到10亿元以上。

为避免市场对国产品牌“不够精良”的刻板印象,在发展初期,联影选择从三甲医院开始突破。在首年市场推广中,联影的客户已经包括解放军总医院、309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其中,部分医院已安装了联影医疗的全系列产品。

张强介绍说,在三甲医院展开试点,更易于在行业中形成示范效应,因为全国各地的医生都会到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学习参观,如果在这些医院看到联影设备,发现口碑、用户使用良好,对于县级医院的推广,将有明显的助力作用。

同时,联影在三甲医院和省、县、乡镇分级建立“区域联合影像中心”,进行远程信息技术与医院全套医疗硬件设备的互联,以解决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现象。2014年4月25日,嘉定区域联合影像中心启用,以嘉定中心医院为核心,连接区内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张强介绍,在推广首年的6亿订单中,来自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比例相对均衡。

截至2018年,联影已先后将56款产品推向市场,进驻全国共2600多家医院,其中300多家为三甲医院,总装机达4700多台。2018年10月,联影医疗的一体化PET/MR设备获国家药监局认证,正式推向市场。据报道,由于研发难度极高,此前,全球只有2家跨国公司具有研发和生产一体化PET/MR的能力。截至当时,全国核医学科拥有PET/MR数量仅为9台。

除了“国产化”,近年来,医疗行业的另一个趋势是医疗AI。在发展最快的AI医疗影像方面, 2017年,这个领域涌入的资金超过40亿元,多家公司在这一年获得两轮融资,腾讯和阿里相继入局,将行业彻底“点燃”。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影医疗也不甘落后。2017年12月,联影注资3亿人民币,成立AI子公司联影智能。联影医疗联席CEO沈定刚表示,之所以单独成立子公司,是因为不想使联影智能的应用只局限在医疗设备上,希望能扩展至医疗行业更多环节。

联影智能的创始团队阵容颇为华丽,CEO沈定刚是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大咖级人物,在行业中研究近20年,发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700多篇,并于2012年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联席CEO周翔曾担任西门子计算机辅助监测和诊断事业部全球负责人,拥有十多年行业经验。

2018年4月,联影智能在上海发布uAI联影智能平台,基本架构包括C++深度学习部署引擎、C++医学影像处理库等平台组件,以及图像分割、目标检测、图像分类等模块。同时发布的还有智能体检读片、智能骨伤鉴定(CT)、智能关节分析(MR)、肺结节智能筛查(CT)等13款产品。以“智能体检读片”为例,如果在X光设备上安装这款应用,系统可以快速从海量影响中筛选出健康胸片,只留下有疑似疾病的X光胸片提交给医生做进一步解读。

沈定刚和周翔均在不同场合均提到,希望继续扩展医疗AI的使用场景。目前,医疗AI多用于检查后的自动检测,虽然发展相当迅速,但在与临床流程契合、实时分析方面发展缓慢,尚未能覆盖完整的临床场景。

周翔在一次演讲中称,在实践中,医疗AI应该覆盖从诊断到治疗的全过程。他举例说,比如放疗时,医生同时看到病人病灶的发展、时间信息,以及周边的影像组学信息,可以提高放疗的精准和安全度。

在实时诊断和治疗基础上,联影治疗希望将AI影像的应用扩大至疾病预防。比如,联影智能的“智能脑结构评估”应用,利用AI技术对大脑中的一百多个结构进行精准分割并放到时间轴上进行分析,让医生清楚地看到脑部中灰质、白质和脑核的变化情况,以此进行老年痴呆症的早期预测。

在沈定刚看来,联影发展医疗在AI方面有天然优势,在全国近3000家医院中装配的近5000台联影医学影像设备,能够为联影提供大量医学场景数据,以“训练”人工智能算法,提高其精准度。他甚至自信地表示,“如此适合医疗AI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企业中都是不多见的。”

不过,医疗AI赛道的竞争也在日益激烈。除了原属医药行业的各家企业,来自AI、互联网等科技企业的玩家也在不断增加,腾讯与阿里等巨头的进入,更加提高了医疗AI的竞争难度。

腾讯互联网+医疗负责人曾对媒体分析称,从互联网平台的角度看,尽管医疗器械厂商拥有实际场景的数据优势,但因为医院科室实际使用设备可能涉及多家厂商,单一厂商在发展AI时,也会面临局限性问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