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

作者|张超  编辑|罗丽娟

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和金融知识普及,中国人正告别单一储蓄思维,理财逐渐成为这届年轻人的习惯之一。

根据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2020国人理财趋势报告》(简称“《报告》”),近四成网上理财用户有了把短期开销、保险保障和投资增值的钱做“三笔钱”配置的习惯;国人理财也逐渐呈现资产配置多元化、理财人群年轻化、理财方式智能化、理财观念理性化等四大趋势。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相较上一代理财意识觉醒更早,已经成为当下理财“主力军”。报告显示,在支付宝理财平台,35岁以下用户约占六成;具备“三笔钱”的用户中近一半为90后;智能投顾用户中超一半为90后。

不同于父辈们坐在交易所紧盯股市大盘的方式,这届年轻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更偏好互联网交易。在他们看来,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软件,即可根据个人意向,快速选择理财方式,方便省事。支付宝就是当下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线上理财平台之一。

早从2017年开始,国内各大基金公司就入驻了支付宝财富号,派驻各自的基金经理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平台“基民”问答互动。截至报告发布(2020年8月10日),已有7亿人上支付宝理财,其中“基民”平均持有基金长达337天。

随着理财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仅靠人工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很难做到及时答复。为此,支付宝推出了首个理财助理——“支小宝”,即虚拟智能理财AI机器人。

据悉,支小宝可以与用户进行语音互动,能像真人理财顾问一样为用户提供理财建议,所以被看作是用户的“私人理财助理”。

2020年,支小宝还进行了升级,升级后1分钟能同时对话千万人,实现毫秒级回复,并且比真人更加理性、客观、公平;如今,支小宝语料库已经覆盖约5000个金融百科词条,能够解答约8000种理财问题,2020年累计解决理财问题超8亿,妥妥的“财商”在线。

支小宝的完善升级,也意味着蚂蚁财富不再局限于帮助用户高效交易,更想帮助用户更全面理解理财产品,做一个长期的投资者,从而助力蚂蚁理财开放生态从1.0阶段逐步向2.0阶段过渡。

用蚂蚁财富产品负责人罗敷的话说,蚂蚁财富理财开放生态1.0阶段注重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投”能力,2.0阶段则是想让机构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顾”能力,用科技让用户的投资行为更理性。

在迈向生态2.0深水区的过程中,蚂蚁财富还联合了金融机构一起探索多元服务,包括直播、短视频、理财社区等,不仅想要全方位地帮助用户理解金融产品,做一名专业的“顾问”;还希望帮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

以蚂蚁提供的“直播拆条”云剪辑技术为例,据悉,该服务每天大概能帮单个机构生产20多个短视频,每月节省剪辑时间约200小时,为每家机构节省上百万短视频制作费用。

关于支小宝最新进展、蚂蚁财富开放生态等更多内容,在蚂蚁财富科技专场沟通会上,蚂蚁财富产品负责人郑艳兰(花名:罗敷)、蚂蚁财富技术负责人邓宏(花名:何足道)向全天候科技分享了他们的思考。

以下为对话主要内容(经全天候科技编辑整理):

问:内容生态的开放,除了表现在增加支小宝功能,对用户理性投资和购买基金行为有哪些变化?比如,C端用户持有基金时间是不是变长了?是不是不再频繁交易了?

罗敷:这个事任重道远,不是今天用户使用支小宝与机器对话了两句、观看了理财视频,就不去做很剁手的事情了。

现有来看,对提升用户理财健康度是有好处的。虽然用户(基金)持有时长不是特别明显,蚂蚁财富平均持有时长和支小宝深度用户比起来,支小宝长了10天左右,可能不是特别长,但是在正向增长。

在定投期数上,没有使用过服务的用户比有使用过的差72%,后者更容易坚持定投。本质是,这类用户经过宣导之后更相信长期做定投的理念。

邓宏:从技术角度补充一下,如果用户使用一次或者两次就能马上生效(改变购买行为和理念),我想今天不会从技术命题或者是科技角度讨论,因为它是低成本、高杠杆的事,随便做做用户就听了,这个东西不用技术。

理财服务要长期积累,一次服务的效果非常单薄,需要大量投入和持续积累,需要蚂蚁财富和机构生态一起长期持续努力。像这种短期商业投入不能马上见效的事情,才更加需要引入技术来把成本摊薄,商业模式才能行得通。

邓宏:去年台风比较多,我看过两个截然不同的报道。

深圳有一个大楼台风天摇晃比较厉害,里面人火速出来,都觉得是不是楼要倒?后来鉴定说,没有任何问题,倾斜的角度在安全标准之内,但是恐慌比较大。

同样的事情上海中心碰上,却吹而不动。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因为上面有一个阻尼器,重量1千吨左右,可以对冲风摆动的幅度。

财富市场也有各种各样的风暴,有人涨跌30%时认为风暴要来了,有人涨跌5%就是风暴,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投教就是风阻尼器,只不过,现在支小宝的投教能力可能还在30吨、50吨的量级,相信通过不断积累,投教可以起到上海中心1000吨风阻尼器的作用。

问:现在用户画像有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层?

罗敷:我们需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人,需要提供适当的服务,但蚂蚁财富主要还是服务普通投资者。    

问:如果一个用户在支小宝页面,有一些机器解答不了的问题,需要人工服务,里面有“理财师”选项。什么情况下用户找客服沟通?什么情况下找理财师?什么情况下找支小宝?

罗敷:我们大部分用户还是普惠且长尾的用户。用技术力量让普惠金融成为一种可能,是我们自始至终未曾改变的方向。

今天,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用户逐渐成长起来,对于金融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机器人的基础服务又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他,需要有更多的人工投顾。所以,我们引入了一些投顾持牌机构对有需求的用户提供人工投顾服务,通过持牌机构差异化的服务,满足用户差异化诉求。目前,只是在有限用户内提供一些服务的尝试,探索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可能性。

客服是整个支付宝的通用客服,涉及到非理财的部分,比如支付宝的使用、健康码、蚂蚁森林、蚂蚁庄园这些会由客服去解决。操作规则上,基金该怎么赎回这类问题,支小宝能解答;解答不了客服来解答,客服在理财上现在很少解答。

问:具体谁来提供服务?理财师在配置产品时是否会有倾向?

罗敷:现在是持有基金投顾牌照的公司、

持有基金投顾牌照的券商以及一些基金公司。投顾业务,其实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底层逻辑。因此,持牌机构会以全市场公募基金作为标的,为用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用户为投顾的服务价值付费,这本质上解决了机构有倾向性的矛盾点。我们平台整体人工理财师非常少。

问:现在很多基金都在做投顾,你觉得蚂蚁财富2.0版本帮助他们解决了哪些痛点?他们还有哪些痛点需要蚂蚁财富3.0版本、4.0版本再去解决?

邓宏:现在确实有一些企业做投顾,基金公司也在从销售向服务投顾转型。这个东西说得很简单,方向也很明确,但是要花多少成本?(其实)是很难的,至少现在大家没法准确地算出来。

从蚂蚁财富的角度来看,这个成本并不低,包含几方面:

第一,需要技术能力支撑。基金公司和投资机构需要构建投资为主的服务体系,比如,投顾涉及到跟谁交流?这就涉及对人的理解,当中人机协同的技术体系其实是需要非常高投入的。让一个纯粹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设计这样一套体系,非常难。

第二,即便有完整的体系,效率是短期可以见效,还是需要长期积累?其中成本有多大?短期内收益是不是符合收益模式?成本降到多低合适?这都是金融机构需要面临的切实问题。

这件事刚刚开始,是不是能够准确把所有东西定义出来也不一定,我们只能讲可预测的这些事情。

问:基金公司做这套体系大概需要多大的投入?

邓宏:让我量化很难,但是从我们自己的投入来看,蚂蚁财富有一个上百人的技术团队,包括工程人员、算法人员;在人员结构上,可能有50%的清北毕业生,30%的博士,人才成本大家可以想像。

另外,做大规模的模型训练本身投入比较大。现在做一次大的模型训练每次投入都是百万级的,这么大的投入适合基础设施去做,不适合每个机构一遍一遍去做,否则非常低效。    

问:如果把这一套服务提供给基金公司,他们如何评价服务效能?

邓宏:这个要分层次看。我们积累得比较成熟的技术,基金公司评价是立竿见影的。

财富1.0时代、为机构提供“投”的能力阶段,基金公司在财富号上展业,建立自己的门面、服务,要做开发、要搭建页面和体系,这个能力蚂蚁财富已经很成熟了。

早期蚂蚁财富没有开放这个能力的时候,机构研发投入非常大。我们把快速搭建页面等技术手段、分析能力,通过财富号平台开放之后,机构研发成本是腰斩的,评价就很好。

另外,短视频剪辑、智能化剪辑投教内容,可以让机构内容成本大幅度降低。

像支小宝这些工具,本身门槛很高且非常专业,在整个行业或者在蚂蚁财富自身、基金公司都是初步试点的过程,我觉得这很正常。

我们能够看到蚂蚁财富在上面的积累能够见效,比如,很多问题可以做一些回答,但是也能反映出还需要持续进步,但是机构可以理解。因为这个技术业内存在天花板,存在天花板的问题机构要互相理解、互相促进、互相包容地往前走。

所以,客观来说,底层蚂蚁财富成熟的东西在机构那边反馈是正向的;业界需要和蚂蚁一起探索、各自发挥各自能力的部分,现在是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去加强的阶段。

问:现在建立的生态还是在支付宝内部,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他们希望跳出蚂蚁生态获取客户吗?以后的服务可以跳到他们自己的生态里做吗?

邓宏:这个答案很肯定。现在的技术领先于商业生态,开源社区十几年前就非常普遍了,技术的开放和共享很普遍,我们也特别希望在财务管理领域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搜索和开放能够用于全行业,希望做这样的事情对自己和全行业都有益。

问:蚂蚁财富现在服务的用户层级,与基金公司期待服务的用户是否匹配?

邓宏:这个看各自的定位。蚂蚁财富主要服务于长尾投资者群体,他们也同样有理财需求,也应当被满足。而且如果用发展的眼光,今天是比较年轻的投资者,5年、10年以后也许会不太一样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