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Hyper | 理想与荆棘:顺灏跨界太空算力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当顺灏股份(002565.SZ)宣布出资1.1亿元参与北京轨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辰光)本轮融资时,这场看似低调的资本运作(投资金额未达相关审议和披露标准),实则蕴含着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顺灏股份持股19.30%的背后,不仅是财务投资的考量,更是顺灏股份在传统业务边界外,寻找新增长曲线的重要尝试。
轨道辰光核心业务是在地球晨昏轨道部署算力卫星,构建太空数据中心,发展的“天数天算”与“地数天算”业务;前者主要致力于攻克卫星在轨数据处理难题,后者着眼于利用太空数据中心优势解决地面数据处理困境。
目前,轨道辰光成功完成首轮及加轮总计1.4亿元人民币融资,投资方包含上市公司顺灏股份及联想创投等。
轨道辰光在卫星技术综合应用领域的布局,展现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其业务涵盖卫星技术系统集成、导航服务、通信终端制造与销售等多个环节,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参与能力。
近年来,全球航天产业正经历从“国家主导”向“商业驱动”的转型。
据国际航天产业协会等多家市场调查统计机构数据显示,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卫星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逐渐延伸至气象监测、地质勘探、农业生产等领域。轨道辰光依托自身技术积累,在细分市场中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轨道辰光的“天数天算”业务,打破了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模式的桎梏。
以往,卫星收集的数据需传输回地面数据中心处理,这一过程不仅存在时间延迟,还可能因信号干扰、传输距离等因素导致数据丢失或失真;而“天数天算”通过在卫星上直接处理数据,极大缩短了数据处理周期。
以气象监测为例,传统模式下,卫星云图数据从采集到分析完成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天数天算”模式有望将这一时间大幅压缩,使气象预警更加及时准确。
在遥感监测领域,更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实现对地表变化的高频次监测,为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不过,这项业务要在未来5年内才能实现商业价值,目前仍需克服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随着全球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地面数据中心面临能耗高、散热难、部署空间有限等问题。轨道辰光的“地数天算”业务,将数据处理的场景拓展到太空数据中心。
太空数据中心具备近乎无限的太阳能供应和天然的散热优势,理论上能为大规模计算任务提供持续稳定的能源支持,同时减少跨国数据传输带来的延迟。
在自动驾驶领域,海量的路测数据若能在太空数据中心高效处理,或许能加速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升级。
但目前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太空环境对设备的影响、天地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等。
未来5-10年,该业务能否形成与地面数据中心竞争的实力,取决于技术突破的速度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句经典的投资箴言,恰如其分地解释了顺灏股份此次投资的战略意图。
顺灏股份原有业务集中在特种环保纸、印刷品、工业大麻加工及新型烟草等领域,尽管在各自细分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政策变化等风险。
通过投资轨道辰光,顺灏股份切入卫星技术与太空算力这一新兴赛道,实现业务多元化布局。
虽然目前双方尚未产生明显的业务协同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卫星技术在物流监控、生产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有望与顺灏股份的传统业务形成互补。顺灏股份在资本市场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也可能为轨道辰光的业务拓展提供助力。
顺灏股份与轨道辰光的资本联姻,折射出商业航天投资领域的非理性繁荣与理性务实并存的复杂局面。
一方面,全球商业航天领域近两年的投资回报率已降至8.3%(数据来源:Statista),低于高科技行业平均水平(12.5%)(数据来源:高盛),但资本仍持续涌入。
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投资者对太空经济“梅特卡夫定律”的信仰:随着太空基础设施密度增加,其网络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
另一方面,轨道辰光等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商业航天市场仍处于“技术验证-市场培育”过渡阶段,客户付费意愿与技术成熟度之间存在显著鸿沟。
据航天科技集团研究院统计,商业航天项目中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足15%,多数企业仍在烧钱换市场。
这场投资的最终成败,不仅取决于轨道辰光的技术突破速度,更考验顺灏股份的战略定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在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叉路口,传统企业的转型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确定性的增长路径。